第四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4.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 4.1.1 纵向比较 “十一五”期间,以“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为指导,乌拉特中旗的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随地区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
表4.1 2002-2008年乌拉特中旗经济指标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末总人口(人) 138949 138312 139867 137481 139475 139823 141844 143667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87322 99164 119209 132416 193403 233505 382400 48560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6285 7170 8523 9632 13867 16700 26959 33800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29425 83004 98534 134012 185288 305493 458490 财政收入(万元) 23612 25108 28884 37908 50528 54723 46298 60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28926 32033 37887 42900 49765 57976
备注:表中数据来源于乌拉特中旗统计局
4.1.2 横向比较
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乌拉特中旗各项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在巴彦淖尔市各旗县中名列前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后。
表4.2 与全国、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若干经济指标比较(2008年)
|
人均GDP(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三次产业结构 |
全 国 |
22675 |
15781 |
4761 |
|
内蒙古 |
32214 |
14480 |
4650 |
11.7:55.0:33.3 |
巴彦淖尔市 |
25694 |
20194 |
6621 |
21.1:52.3:26.6 |
乌拉特中旗 |
27872 |
20043 |
5170 |
26.3:59:14.7 | 表4.3 巴彦淖尔市各旗县若干经济指标比较(2008年)
旗县名称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
五原县 |
4.66 |
16798 |
19548 |
6576 |
327589 |
磴口县 |
3.1 |
25597 |
16220 |
6913 |
231848 |
乌拉特前旗 |
7.46 |
22709 |
21152 |
6680 |
400676 |
乌拉特中旗 |
3.82 |
27872 |
20043 |
5170 |
458490 |
乌拉特后旗 |
5 |
101051 |
27873 |
4056 |
426170 |
杭锦后旗 |
7.05 |
24171 |
21389 |
6995 |
466308 |
4.1.3 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从产业构成上看,2006年乌拉特中旗三次产业构成为35:46:19,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标志着乌拉特中旗开始跨入工业化阶段。 2009年乌拉特中旗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23.2:63.3:13.5,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并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高达26.3%,远高于工业化中期第一产业比重小于20%的指标,表明乌拉特中旗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9年乌拉特中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800元,按照7.0的汇率计算相当于4828美元,表明乌拉特中旗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人均2880—5760美元)。 从工业产值构成来看,乌拉特中旗绝大部分工业产值为黑色金属、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所创造,说明乌拉特中旗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处于依赖自然资源的较低层次。 综合判断,乌拉特中旗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脱离不开现实基础。乌拉特中旗现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决定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导生产要素仍然要依赖于土地、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交通,因此劳动分工尚难以摆脱空间条件的限制,产业区位分布必然出现向资源丰厚地区集中的趋势,地理区位优势和生产成本比较优势将决定中心城镇的区位,城市化及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将主要取决于该历史阶段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布局结构。 4.1.4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近几年乌拉特中旗经济发展很快,不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在迅速扩张,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工业已经成为旗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全旗工业经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是以资源输出和初级加工为主,造成对原料资源严重浪费,稳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1、涨幅大,总量快速增长 2002年以来,乌拉特中旗GDP经济总量由2002年87322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485600万元,年平均增速为27.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的6285元增至2009年的33800元,涨幅达538%,年均增速为27.21%。 当然,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总量仍然偏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资源不足;城镇规模小,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等。 2、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 2002年以来,乌拉特中旗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总量高度同步,相关系数达0.97, 2002——2008年,乌拉特中旗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约120亿元,确保了对加快经济增长的支撑投资。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5890万元,约为2002年的1.56倍。同期,经济总量增长约为2002年4.38倍。

3、第二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02年以来,乌拉特中旗经济结构已基本形成一产持续下降、二产快速增长,三产逐步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53:25:22演进2009年23.2:63.3:13.5,二产成为主导,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表4.4 2002-2008年乌拉特中旗产业结构变化表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87322 99164 119209 132416 193403 233505 382400 485600 第一产业(万元) 46256 46515 50322 54239 66969 74520 100400 112659 第二产业(万元) 21731 32439 46010 51869 89511 122118 225100 307384 第三产业(万元) 19335 20210 22877 26308 36923 36867 56900 65556 三次产业结构 53:25:22 47:33:20 42:39:19 41:39:20 35:46:19 31:55:15 26.3:59:14.7 23.2:63.3:13.5
备注:表中数据来源于乌拉特中旗统计局
从GDP内部结构看,乌拉特中旗第一产业平均增速较慢,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其占GDP的份额由2002年的53%调整为2009年的23.2%。 第二产业对乌拉特中旗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电力、煤化工、矿山、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建设,使得工业对全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2-2009年,第二产业发展的平均增速为46.05%,远高于同期GDP和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是推动旗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占GDP的比重连续攀升,由2002年不足25%,上升到2009年的63.3%,步伐明显加快。 2002-2008年,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速略低于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为13.5%。但随着口岸互市贸易区、保税物流中心、海流图镇南物流园区、同和太旅游开发等新兴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建设,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逐步加快。 4、财政能力增强 2004-2009年五年间,全旗财政总收入增长2.54倍,年均增长45.8%。200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0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232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6365万元,比上年增长44.1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55万元,比上年增长51.03%;医疗卫生支出7899万元,增长155.22%;教育支出11560万元,增长26.34%。 5、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硬环境得到改善 神华甘泉铁路正在进行部分修改线勘测工作,即将组织实施征地;口岸支线机场项目已列入“十二五”民航规划;石哈河至海流图、川乌线、川敖线三级油路改造和续建工程、通村水泥路已开工建设,将于2010年内完工。海流图至刘召一级公路扩建工程通过初审,2010年内部分路段开工;甲胜盘、太平矿业35KV变电站建设工程已开工。 4.2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4.2.1优势条件——必须依托的发展之本 1、开放优势 (1)未来新亚欧大陆桥上的节点 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境内有212和311两条省道,未来伴随着甘其毛都至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铁路的打通,将成为未来新亚欧大陆桥上的节点。 (2)国家重要资源进口通道和中蒙国际合作桥头堡 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部城镇发展辅轴上,是巴彦淖尔市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拥有常年开放的甘其毛都口岸,是国家重要的资源进口通道和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极。 从地缘政治格局看,蒙古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中蒙合作态势良好,蒙古国将发展同中国睦邻友好关系作为蒙古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从经济互补性看,蒙古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煤、铜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而我国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基础较好,为中蒙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前基础。从我国政策角度看,国家即将迎来西向开放的新高潮:国家编制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支持有条件沿边地区增设边境经济合作区;探索在条件成熟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统筹规划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等。 因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蒙边境贸易合作区的战略规划,乌拉特中旗将成为中蒙国际合作的桥头堡。 2、资源条件优势 (1)矿产资源丰富 地域辽阔的乌拉特中旗,矿产资源富集,是我国北方一块开发潜力巨大的风水宝地。据地质报告统计,有矿种67种,具有一定工业开采价值的50种。已探明储量有煤91亿吨,主要分布在白彦花煤田、白音查干煤田、巴音霍都格煤田。 另外蒙古国与乌拉特中旗相邻的南戈壁省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该省60%以上的地下都有煤矿资源,铜矿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目前与我方有合作意向的重点矿产资源有塔本陶勒盖煤矿、奥云陶勒盖铜矿。 (2)风电资源充足 乌拉特草原已成为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是中国冷空气五条入侵路径首先进入中国的交汇点,是国内风能资源各项指标最理想的地区。作为内蒙古3个国家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的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占全国风能资源的十二分之一,占自治区风能资源的四分之一,风电产业建设规模和速度走在自治区各旗县前列。乌拉特中旗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现已有13家企业在乌拉特中旗开展风电开发工作。 (3)旅游资源丰富 乌拉特中旗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化灿烂。积累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从整个旗域上看,境内现存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汉受降城、高阙塞石筑城遗址遗迹等。境内山地、丘陵、高平原具有多种地貌类型,景观差异明显。阴山山脉以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以北是广袤的河套平原,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动植物种群为观光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优势 乌拉特中旗近年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表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巴彦淖尔市市委、市政府已将乌拉特中旗确定为全市两个经济增长极之一,提出将口岸加工园区建成国家级引进境外资源的战略加工基地的思路,这更给中旗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4、人文优势 乌拉特文化深远厚重,各族人民勤劳朴实,干部创新务实,加快发展已成为全旗上下的共识,干部思创业、群众盼发展的氛/愈加浓厚,形成了实现大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4.2.2劣势条件——需要克服的发展中问题 1、经济总量较小,整体实力不强,调控力度不够 虽然乌拉特中旗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GDP和财政收入连年递增,但相对城市发展建设所需的资金而言,仍显不足。2008年末,中旗地方财政支出为80713万元,而当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为46298万元,财政缺口达34415万元,地方财政只能能满足支出的74%,其余26%左右的资金要通过其他渠道解决。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多元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乌拉特中旗当前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工业以高能耗、资源型初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开发。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乌拉特中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虽然第三产业GDP绝对值增长呈逐年上升势头,但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创造财富能力方面来看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而消耗的资源量较低,因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服务业比重,是目前中旗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目前,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特点为:一是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档次低、规模小,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低,占全旗生产总值的比重小,远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二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社区服务、中介等正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的相对滞后阻碍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口岸、园区、城镇集聚带动效应不强,不利于乌拉特中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不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城镇形象。 4、工业特色产业培植不够,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乌拉特中旗工业产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工业,特色产业培植不够,并且对于资源的加工利用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少对其进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所以资源总体利用效益不高。资源消耗造成的威胁直接冲击到乌拉特中旗经济发展的基础。 4.2.3机遇——要紧抓不放的希望所在 1、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和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规划的实施 国家将实施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规划,中旗将在各方面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已经出台的扩大内需措施,组合性、配套性很强。国家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项目的规划实施上将至少提前5—10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实施,对中旗加快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乌拉特中旗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和特殊福利 中旗享有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和特殊福利,在资金、税收、能源、户籍、教育等方面都较非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的优先权,并在宏观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泛呼包鄂经济合作圈”的建设及巴彦淖尔市新的发展战略 呼包鄂经济圈是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将以呼包鄂区域为核心,增强对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泛呼包鄂经济合作圈”。呼包鄂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呼包鄂进一步加快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巴彦淖尔市积极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确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两极带动新格局,其中一极是“一市三区”,包括包括现在的临河城区、工业东区和陕坝镇;另“一极”是甘其毛都口岸及加工园区。也就是说在巴彦淖尔市两极中,乌拉特中旗占据了其中一极,未来将承担巴彦淖尔市经济腾飞的助动力作用。 4、甘其毛都口岸的常年开放和不断发展 随着将甘其毛都口岸提升为国际性口岸目标的推进和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的关系深入推进,发展进口资源加工的条件逐步成熟。境外运煤铁路专线前期工作已开展,上级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国际国内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甘其毛都口岸的服务功能的辐射圈日渐增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旗是全市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甘其毛都口岸已跃居为自治区第三大口岸、全国公路口岸进出口资源量最大的口岸。口岸是最大最亮的经济增长点,在整个市域经济产业分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 5、经济快速发展机遇 2009年,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经济发展进入全市中上游行列,为民生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旗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同时鉴于中旗良好的矿产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可以预见中旗的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优势。 4.2.4挑战——必须勇敢面对的现实 1、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生态环境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激烈竞争的区域环境 从区位上看,目前乌拉特中旗与周边一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外来投资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往往可以改变区域的城市发展格局,乌拉特中旗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面临着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乌拉特中旗是一个农牧业大旗,二产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经济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较差,与资源类似的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同构化倾向,利用旗内资源和境外资源的重大项目建设速度缓慢,增大了乌拉特中旗产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阻力。 4.3 旗域经济发展战略 4.3.1 生态优旗战略 坚持“生态优旗”的战略,坚持“牧区山旱区大转移、灌区城镇区大开放”理念,科学合理发展旅游业和畜牧业的关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中旗发展的命脉。坚持自然改善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链式的绿色经济新格局。 4.3.2 构建大口岸战略 依托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打造中蒙边境贸易合作区契机,以推进大开放和国际大合作为支撑,公路、铁路和航空相结合,着力构筑全方位的口岸开放和合作体系;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强区域联动,构筑大平台,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培育市场和加强监管为手段,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倡导文明和谐和繁荣口岸文化为举措,推动诚信和和谐口岸打造;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减低物流运营成本,提升口岸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进口资源落地深加工,以大口岸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4.3.3工业强旗战略 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电力、煤化工、矿山及冶金深加工、装备制造、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产业),依托口岸和已逐渐形成规模的口岸加工园区、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园区,拓展并转换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继续强化工业优势,实现工业强旗战略。 4.3.4开放带动战略 投资拉动仍然是中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特征,招商引资仍然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机制,加强同沿海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利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大做招商引资文章,主动融入呼—包—银—兰经济带,树立大区域循环经济理念,努力打造大区域的产业优势。 4.3.5旅游活旗战略 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中旗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和增长点,打造草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阴山岩画、跨国及风电观光旅游品牌,使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 4.3.6科技兴旗战略 实施“科技兴旗”战略,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科技产业化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广高新、成熟、实用的技术和成果,依托口岸加工园区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3.7城市化战略 以海流图镇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小城镇,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镇化不仅仅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将农民真正转移到城镇中来。促进人口向城镇的积聚要与提升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4经济发展目标 乌拉特中旗已经步入快速经济发展时期,从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建设前景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乌拉特中旗经济将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规划期内,乌拉特中旗将在宏观区域发展背景下,凭借自身优良的发展条件和基础,继续保持在巴彦淖尔市的领先经济地位,经济实力继续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至2015年,全旗继续保持“十一五”的良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14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2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左右。第二产业发展势头仍然强劲,比重进一步加大,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6:23。 至2020年,经济发展逐步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减缓,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约10%,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22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约11万元。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37。 至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稳定在8%,国内生产总值可达约4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0:54。 4.5 产业发展思路 以“生态优旗、构建大口岸、工业强旗、开放带动、旅游活旗、科技兴旗、城镇化”为发展战略,依托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发展电力、煤化工、矿山及冶金深加工、装备制造、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把优化结构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保增长的根本措施和根本途径。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升级优化二产结构,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优化一产结构,围绕多元发展优化三产结构,具体产业发展思路如下: 1、做优第一产业 一是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整合全旗农牧业资源,打破苏木镇行政区划限制,做好产业归类,按产业、气候、地理条件划分区域。 二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农区在巩固现有小麦、玉米、葵花、番茄、马铃薯、蔬菜、有机食品、林草、肉羊九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构建种养结合、养殖业数质并重的原则,以加快改良步伐、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手段,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带动的农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实施力度,从政策上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牧区继续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建立家庭生态牧场,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是以生态效益型草原畜牧业、巴美肉羊产业、高效订单种植业和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通过农业制度创新,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深加工企业,实现从原料农业到高效农业的转变,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收入。 根据乌拉特中旗自然环境禀赋,山前以种植为主,种养结合,打造山前农畜交错带,山后以生态畜牧业为主,重在保育草原生态环境,形成南农北牧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2、做强第二产业 以大项目特别是立旗、立市的项目为支撑,全面启动打造巴彦淖尔市经济增长极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口岸加工园区、新能源装备物流园区、海流图镇南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以及乌加河镇和石哈河镇有机食品工业园区,进行矿区和风场建设,以工业园区、矿区和风场为依托,做强第二产业。 乌拉特中旗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以褐煤资源和蒙古国进口焦煤延伸加工为支撑的煤化工产业;以旗内尤其是蒙古国进口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资源为支撑的矿山及冶金深加工业;加快发展以风能、太阳能发电和火电为支撑的电力产业;发展以塔筒、风叶生产为支撑的新能源利用的设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建材产业;引进配套企业,推动优势产业,扶持和鼓励企业,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培育与推动发展相关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本地资源的转化率,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和整个产业的产出。 3、做活第三产业 现代化的城市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重点的新城市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反映。 以口岸贸易为龙头,以现代物流业、草原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为抓手,构建多业并举、特色鲜明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城镇配套水平,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繁荣进程和社会化综合服务统筹发展进程;全力推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民生事业进程。 以交通运输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集购销、交易、仓储、货物配载、配件维修、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口岸的毅腾物流园区、际誉物流园区、海流图镇镇南、镇西物流园区以及口岸加工园区物流园。建设二级批发市场,尽快启动口岸商贸城建设。不断提升三产的规模化、服务化水平。 4.6 产业空间布局 本着注重现实与兼顾未来相结合、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相协调、经济分区与城镇综合发展评价、措施互补及其他地缘性、行政性等原则,在全旗范围内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经济分区,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重点打造中部经济隆起带。 4.6.1北部经济区 北部经济区包括甘其毛都口岸、川井镇、巴音乌兰苏木,属于山后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规划重点依托甘其毛都口岸发展口岸经济;依托巨大的风能资源大力发展风电产业;依托广袤的草原发展生态型草原畜牧业;适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 4.6.2中部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包括海流图镇、石哈河镇、呼勒斯太苏木和新忽热苏木,属于牧业和山旱区,生态环境较脆弱,规划重点依托海流图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园区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依托有机食品工业园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温更等矿区大力开采地下矿产资源。 4.6.3山前经济区 山前经济区包括乌加河镇和德岭山镇,属于山前黄灌区,水资源相对充沛,规划重点依托口岸加工园区大力发展蒙古国进口资源及旗内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业,加强技术投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依托农牧业资源发展肉羊育肥以及高效种植业,推进第一产业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方向发展,实现从原料农业到高效农业的转变。 4.6.4中部经济隆起带 以甘其毛都口岸、海流图镇城区、口岸加工园区为重点,以海甘线、海五线和西甘铁路、甘泉铁路为轴线,打造“一线三区”的中部经济隆起带,成为推动巴彦淖尔市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第五章、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5.1 城镇体系现状特征 乌拉特中旗现辖海流图镇、德岭山镇、乌加河镇、石哈河镇、川井镇共5个镇,新忽热苏木、巴音乌兰苏木、呼勒斯太苏木3个苏木,境内还有甘其毛都口岸和温更矿区两个小城镇。 通过对乌拉特中旗现状发展情况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旗域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 1、城镇化水平低。除海流图镇以外,其他建制镇城镇化水平都低于10%。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人口规模低,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建设落后。 2、城镇规模序列不明晰,分级不明确,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旗域北部牧区各苏木镇的行政管辖面积大,人口数量分布少,小城镇密度稀。南部农区工农业生产相对发达,人口和城镇相对稠密。 4、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经济职能明显弱于其行政职能,没有担负起旗域生产要素流动分配的枢纽任务。 5、 以交通走廊为基础的城镇发展聚合带未形成,仍处于点式发展状态。各镇、苏木之间交通联系不便利。 6、海流图镇中心区实力不足,难以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旗域的中心城市,规模虽居全旗之首,但是自身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和技术优势,其经济实力明显不足,不足以带动振兴全旗经济发展。 5.2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乌拉特中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给乌拉特中旗城镇化道路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乌拉特中旗应抓住机遇,通过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努力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1、统筹城乡产业,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前提,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要构筑城乡衔接的产业链,立足城镇功能定位,发挥优势,对产业进行合理分工。推动工业产业向园区聚集,利用海甘线、固查线等有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为农牧业提供服务的商贸流通业、食品加工业等,吸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城镇集中布局,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本地农畜产品的加工基地和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并且努力扩大第三产业总量,优化结构,以增加就业比重。各乡镇应重视发展特色农牧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注重发挥旗域中心城镇的信息服务作用。 2、统筹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实现统一城乡税制的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使城乡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适应;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转移支付,对农牧民进行补贴;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加快农牧区公益事业建设,将其纳入政府财政支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 3、统筹城乡土地的利用与保护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促进土地集约使用。重点支持重点镇和中心镇的建设,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形成集聚效益,并使之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转变。针对各苏木镇的不同基础条件、资源状况、发展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海流图镇带动整个旗域、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和苏木、城镇带动农牧区的发展格局。重点改进海流图镇、甘其毛都口岸、乌家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壮大经济实力,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立足区域,对一般镇基础设施按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予以投资,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打好平台,创造条件。 各乡镇更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基本草原,对资源状况应进行资源利用分析,尤其加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为城镇未来留有发展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储备。 4、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规划要作为一个整体,依据当地人口、地理、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基础条件等,搞好规划、布局和建设,着力形成城市、镇(苏木)、村(嘎查)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对于农村(牧区)居民点,要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紧凑建设的原则,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向所在乡镇集中。中虼澹ǜ虏椋┚】赡芙ㄉ璩晌哂械胤教厣⒉季趾侠怼⒒》裆枋┩晟频南执┐澹燎┥缜酝贫稚⑴┐澹燎┚用竦愕牟鹎ā⒑喜ⅰ⒏脑臁4遄蛏弦孕姓澹ǜ虏椋┪ノ唤型骋还婊头制诜峙ㄉ瑁氐阍诖遄卫砩舷鹿Ψ颉?BR>5、统筹城乡市场发展 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筑起了道道壁垒,阻碍了城乡市场之间的交流和城乡市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城乡合作,跨区发展,融合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网络齐全、功能完善、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 6、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相关制度 相关政策调整、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户籍制度、土地流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投融资体制等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利于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规范城镇土地市场、解决进城进镇农牧民的后顾之忧、形成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实现对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城市居民就业的一视同仁,在平等条件下竞争,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进一步简化农民工用工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制定农民工就业在税收、最低工资标准、工伤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2)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应同城市社会保障统一起来,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实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4)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冲破城乡体制性藩篱,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镇结构体系和空间形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镇建设用地市场。 (5)建立城乡统一、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清除农民工进城的阻碍,逐步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转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6)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体制。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要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在农村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公共卫生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卫生组织管理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发挥各级城镇的带动作用 通过各级城镇的发展,带动辐射农村和牧区,发挥城镇在社会服务、农产品加工贸易、旅游开发等方面对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的支持作用。 8、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村庄建设要符合国土建设的生态环境要求,限制非农产业和住宅的无序发展,限止占用基本农田和基本草原的建设。 5.3 旗域人口预测和城镇化战略 5.3.1 旗域人口现状分析
表5.1 2000-2009年乌拉特中旗旗域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人)
年份 总户数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 综合增长率 2000 40287 138850 36904 101946 10.31‰ -2.43‰ 7.88‰ 2001 38815 139519 36421 10308 9.2‰ -6.90‰ 2.30‰ 2002 41067 138949 35715 103234 5.53‰ -2.41‰ 3.12‰ 2003 41850 138312 35782 102530 2.34‰ -4.81‰ -2.47‰ 2004 43441 139867 37612 102255 -2.67‰ 7.80‰ 5.13‰ 2005 44015 137481 37593 99888 4.15‰ -4.03‰ 0.12‰ 2006 45785 139475 37806 101669 2.69‰ -0.40‰ 2.29‰ 2007 47646 139823 38901 100922 6.7‰ -2.35‰ 4.35‰ 2008 49309 141844 39551 102293 8.13‰ 0.36‰ 8.49‰ 2009 51354 143667 39174 104493 7.02‰ 5.83‰ 12.85‰
由表5.1可见,从2000年至2009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相对平稳。综合增长率变化波动较明显,1998-2009年的平均综合增长率不到4‰,且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年均增长率约5‰,机械增长多年为负值。 其中,非农业人口增长较总人口增长趋势稍明显,年均增长率达8.9‰,个别年份超过50‰;而农业人口基本稳定,呈小幅下降趋势。 5.3.2人口规模预测 1、旗域人口的正常增长——指数回归模型 该模型适用于在一段时间保持稳定关系的实测值的预测。乌拉特中旗近年人口增长趋势相对稳定,应用该模型预测结果如下: y = 136328e0.0096x R2 = 0.9425 根据该预测模型可以得到: 2015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15.2万人;2020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16.0万人;2030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17.7万人。 2、旗域人口高速增长——综合增长率法 根据对乌拉特中旗总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现对其规划期人口增长进行分析预测。 规划期内,伴随着甘其毛都口岸的跨越式发展,口岸加工园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园区的建成发展以及全旗旅游业的兴起,乌拉特中旗人口将迎来一个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并且机械增长为绝对主要因素。规划判断2010——2015年,地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将吸引大量旗外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速度在这时期约20‰;2016——2020年,地区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有所回落,约16‰左右;2030年,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回落至约12‰左右。规划期间,自然增长率持续控制在7‰以内。 乌拉特中旗总人口预测以2009年底人口数据(143667人)为基期数据,代入以下预测公式: 式中 为基期人口数, 为预测年份人口数,n为预测年份距基期的年数,r为预测期内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可以得到: 2015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为17.1万人;2020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为19.2万人;2030年乌拉特中旗总人口为23.1万人。 3、旗域总人口规模预测结果 指数模型预测是基于近年人口发展趋势,对于未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考虑较少,因此,预测结果以综合增长法为主,取本次规划旗域总人口规模预测结果为: 2015年,总人口约17万人; 2020年,总人口约19万人; 2030年,总人口约23万人。 5.3.3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09年底,按照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得出城镇化率为27.27%,而在实际情况中,存在有一部分两栖人口,即拥有农村户口和土地,却在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人口,占农业人口的约15%,因此实际城镇化率在2009年为42%。 由于缺乏连续多年的实际城镇化率指标,本次规划采用年均增长法预测规划期内乌拉特中旗旗域城镇化水平。 乌拉特中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城镇化明显落后于巴彦淖尔市总体水平(45%),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速度必然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步入加速时期,同时由于中旗面临巴彦淖尔市“一市三区”大城市框架战略的实施机遇,面临着中蒙贸易合作以及承担全市重工业基地这两大发展机遇,因此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尤其近期可能保持较高的上升速率。参考巴彦淖尔市城镇体系规划对全市城镇化水平的预测,规划确定至2015年,乌拉特中旗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可达54%;至2020年,乌拉特中旗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6%,可达62%;至2030年,乌拉特中旗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0%,可达72%左右。 综合考虑,规划取乌拉特中旗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为: 2015年,城镇化率约54%,城镇人口为9.2万; 2020年,城镇化率约62%,城镇人口为11.8万; 2030年,城镇化率约72%,城镇人口为16.6万; 5.3.4 城镇化战略与对策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 1、分区城镇化战略 通过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得出,乌拉特中旗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城市化将主要取决于该历史阶段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布局结构。因此规划将乌拉特中旗城镇化战略分为两个区域,通过不同的措施予以推进。海甘线及即将建设的甘泉铁路沿线地区主要依靠外力拉动,采用集中发展策略,重点建设甘其毛都口岸、海流图镇和口岸加工园区。其他地区主要依靠内力推动,采用适当均衡发展战略,除了大力发展重点镇、为有条件发展的乡镇(乌加河镇、石哈河镇)创造机会以外,近期依托现有的产业聚集点,积极培育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一种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社会经济要素的集聚,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突出重点城镇的发展 乌拉特中旗实力有限,应集中全旗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把发展重点放在基础好、潜力大的城镇和地区上,通过提高对资本、技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对全旗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3、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乌拉特中旗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岗位不多,城镇三产发育困难,城镇缺乏吸引力,长期以来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区和全市平均水平。应采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方针,重点建设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园区和口岸加工园区,吸纳城镇人口,推动城镇化进程。 4、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增强城镇间以及城镇对外的社会经济联系、加快生产要素的聚集,并通过聚集使生产要素得到集约化利用,做到“资源共享、基础共建、优势互补”,进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需要逐步完善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从提升自身吸引力的角度推动城镇化进程。 5.4 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5.4.1 旗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根据乌拉特中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极核扩散、点轴拓展;非均衡发展、培育重点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空间管制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及政策优势,以合理的空间载体确立其区域中心地位,从而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实现旗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极核扩散、点轴拓展:海流图镇是旗域中心城镇,承接口岸贸易功能和工业园区服务功能,拉大城镇框架,扩张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强化中心地位,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边贸重镇,充分发挥旗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纵横两条城镇发展带,以此带动周边腹地发展。 非均衡发展、培育重点镇:在乌拉特中旗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重点培育发展有潜力的重点城镇,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规划期内确定德岭山镇、乌加河镇、甘其毛都为重点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主要是要发挥各个城镇的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的小城镇,实现发挥城镇群体效应和个体效应的统一。 优化布局、空间管制:主要是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职能结构,变散点状发展模式为点轴发展模式,突出城镇化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发展城镇。划定禁止发展城镇和人口的区域,在生态恶化、环境恶劣地区,坚决不予发展城镇。有序可控、高质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5.4.2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乌拉特中旗旗域人口密度较低,各镇、苏木分布较为分散,城镇布局不可能出现面状的均匀布局。以中旗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农牧产品资源以及交通条件来分析,确定中旗产业布局是一种沿着交通干道分布的轴带结构,注定中旗的城镇空间也将具有轴向发展的分布特征。根据现状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和城镇化总体战略,确定乌拉特中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为“点轴”极化发展模式,突出增长极核,引导空间集聚,以连接各城镇节点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即交通线路为依托,形成“一心两轴”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一心、两轴将是乌拉特中旗未来区域性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心”: 是指中心城镇海流图镇,是旗域城镇发展的核心,在旗域产业发展和升级中承担重要作用。接受周边上位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整个旗域发展。 “两轴”: 主要城镇发展轴:依托211省道,以海流图镇为核心,南北向延伸形成城镇发展的主轴。在此发展轴带上,北连甘其毛都口岸,南接巴彦淖尔市,主轴分布有德岭山镇——口岸加工园区——海流图R——川井镇——甘其毛都口岸。 次要发展轴:以德岭山镇区为核心,向东西延伸,在发展次轴上分布有呼勒斯太苏木——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