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01条 规划目的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的城镇空间布局要求,立足本地资源,合理利用外部环境,寻求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城镇健康发展的有效空间支撑,依据《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规范、上一层次规划,结合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实际情况,编制《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02条 规划依据 1、上位规划依据 《巴彦淖尔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2、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年8 月)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 第03条 规划原则 1、跨区域合作的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地方特色原则 5、动态规划的原则 6.、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原则 7、“法制性”原则 第04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规划;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的规划; 3、坚持城乡一体,体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规划; 4、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经济规划; 5、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绿色规划; 6、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公平公正规划; 7、坚持广泛的公众参与,体现公开阳光规划; 8、坚持依法行政,体现法制规划; 9、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现文化规划; 10、注重近期与远期结合,体现弹性规划。 第05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2030——本世纪中叶。 第06条 规划层次 本次规划分为旗域、城市规划区和海流图城区三个层次。 第07条 规划范围 1、旗域 旗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乌拉特中旗行政辖区范围,面积2309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东起公墓、北至北山、西至规划铁路线以西500米,南含乌不浪水库和口岸加工园区,甘其毛都口岸(规划区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作为飞地一并纳入,实行统一管理,总面积910平方公里。 3、海流图城区 海流图城区范围为南到南部物流园区南边界,北至北山,西至海甘公路,东至海流图河及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园,城市建设用地14.95平方公里。 第08条 编制重点 1、确定旗域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回避风险; 2、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 3、城区功能布局及结构调整; 4、塑造城市特色; 5、谋求城乡协调发展。 第09条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10条 本规划由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11条 旗域经济发展战略 1、生态优旗战略 2、构建大口岸战略 3、工业强旗战略 4、开放带动战略 5、旅游活旗战略 6、科技兴旗战略 7、城市化战略 第12条 经济发展目标 至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14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2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左右。第二产业发展势头仍然强劲,比重进一步加大,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6:23。 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约10%,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22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约11万元。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37。 至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稳定在8%,国内生产总值可达约4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0:54。 第13条 产业发展思路 1、做优第一产业 一是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 二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家庭生态牧场。 三是以生态效益型草原畜牧业、巴美肉羊产业、高效订单种植业和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通过农业制度创新,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深加工企业,实现从原料农业到高效农业的转变,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收入。 山前以种植为主,种养结合,打造山前农畜交错带,山后以生态畜牧业为主,重在保育草原生态环境,形成南农北牧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2、做强第二产业 以大项目特别是立旗、立市的项目为支撑,全面启动打造巴彦淖尔市经济增长极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口岸加工园区、新能源装备物流园区、海流图镇南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以及乌加河镇和石哈河镇有机食品工业园区,进行矿区和风场建设,以工业园区、矿区和风场为依托,做强第二产业。 乌拉特中旗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以褐煤资源和蒙古国进口焦煤延伸加工为支撑的煤化工产业;以旗内尤其是蒙古国进口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资源为支撑的矿山及冶金深加工业;加快发展以风能、太阳能发电和火电为支撑的电力产业;发展以塔筒、风叶生产为支撑的新能源利用的设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建材产业;引进配套企业,推动优势产业,扶持和鼓励企业,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培育与推动发展相关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本地资源的转化率,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和整个产业的产出。 3、做活第三产业 以口岸贸易为龙头,以现代物流业、草原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为抓手,构建多业并举、特色鲜明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城镇配套水平,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繁荣进程和社会化综合服务统筹发展进程;全力推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民生事业进程。 以交通运输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集购销、交易、仓储、货物配载、配件维修、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口岸的毅腾物流园区、际誉物流园区、海流图镇镇南、镇西物流园区以及口岸加工园区物流园。建设二级批发市场,尽快启动口岸商贸城建设。不断提升三产的规模化、服务化水平。 第14条 产业空间布局 在全旗范围内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经济分区,重点打造沿海甘线和甘泉铁路的中部经济隆起带。 1、北部经济区 北部经济区包括甘其毛都口岸、川井镇、巴音乌兰苏木,重点依托甘其毛都口岸发展口岸经济;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生态型草原畜牧业;适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 2、中部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包括海流图镇、石哈河镇、呼勒斯太苏木和新忽热苏木,重点依托海流图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园区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依托有机食品工业园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温更等矿区大力开采地下矿产资源。 3、山前经济区 山前经济区包括乌加河镇和德岭山镇,重点依托口岸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业;发展肉羊育肥以及高效种植业,推进第一产业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方向发展,实现从原料农业到高效农业的转变。 4、中部经济隆起带 以甘其毛都口岸、海流图镇城区、口岸加工园区为重点,以海甘线、海五线和西甘铁路、甘泉铁路为轴线,打造“一线三区”的中部经济隆起带,成为推动巴彦淖尔市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第三章 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15条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统筹城乡产业,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统筹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3、统筹城乡土地的利用与保护 4、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5、统筹城乡市场发展 6、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相关制度 (1)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 (4)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5)建立城乡统一、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 (6)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制度 7、发挥各级城镇的带动作用 8、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第16条 旗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旗域总人口规模为:近期(2015年),总人口约17万人;中期(2020年),总人口约19万人;远期(2030年),总人口约23万人。 预测旗域城镇化水平为:近期(2015年),城镇化率约53%,城镇人口为9.0万;中期(2020年),城镇化率约62%,城镇人口为11.8万;远期(2030年),城镇化率约72%,城镇人口为16.6万;
第17条 城镇化战略 1、分区城镇化战略 海甘线及即将建设的甘泉铁路沿线地区主要依靠外力拉动,采用集中发展策略,重点建设甘其毛都口岸、海流图镇和口岸加工园区。其他地区主要依靠内力推动,采用适当均衡发展战略。 2、突出重点城镇的发展 3、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4、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第18条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以极核扩散、点轴拓展;非均衡发展、培育重点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空间管制为战略重点,完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实现旗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第19条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乌拉特中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为“点轴”极化发展模式,突出增长极核,引导空间集聚,形成“一心两轴”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一心”:指中心城镇海流图镇,是旗域城镇发展核心,带动整个旗域发展。 “两轴”:依托211省道,以海流图镇为核心,南北向延伸形成城镇发展的主轴,北连甘其毛都口岸,南接巴彦淖尔市,分布有德岭山镇——口岸加工园区——海流图镇——川井镇——甘其毛都口岸;以德岭山镇区为核心,向东西延伸,形成城镇发展发展次轴,分布有呼勒斯太苏木——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 第20条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乌拉特中旗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确定为“一个中心城镇、四个重点镇、五个一般镇”,详见下表:
表3.1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表(2030年)
职能等级 |
名称 |
职能类型 |
主 要 职 能 |
中心城镇 |
海流图镇 |
综合服务型 |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教育业、旅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 |
重点镇 |
德岭山镇 |
工业主导型 |
重工业、矿产开采业、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 |
乌加河镇 |
三农服务型 |
农畜产品加工重镇、农牧业 |
石哈河镇 |
三农服务型 |
农牧业、矿产开采业、有机食品加工 |
甘其毛都口岸 |
边贸口岸型 |
边境贸易业、旅游业 |
一般镇 |
川井镇 |
边防型 |
农牧业、矿产开采业、能源工业 |
呼勒斯太苏木 |
三农服务型 |
农牧业 |
新忽热苏木 |
旅游型 |
旅游业、农牧业、矿产开采业 |
巴音乌兰苏木 |
工矿型 |
矿产开采业、农牧业、旅游服务业 |
温更矿区 |
工矿型 |
矿产开采业 |
第21条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旗域城镇等级规模为如下三级:
表3.2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表
规模等级 |
人口规模(万人) |
平均规模(万) |
个 数 |
城镇名称(城镇人口规模 万人) |
一级 |
>2.0 |
10 |
1 |
海流图镇(10) |
二级 |
0.5-2.0 |
1.2万 |
5 |
德岭山镇(2.0)、乌加河镇(1.0)、
甘其毛都口岸(1.8)、石哈河镇(1.0)、 |
三级 |
<0.5 |
0.2万 |
4 |
呼勒斯太苏木(0.2)、川井镇(0.3)、
新忽热苏木(0.2)、巴音乌兰苏木(0.1)、
温更矿区(0.2) | |